(一)数与代数
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,在小学阶段包括“数与运算”和“数量关系”两个主题。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,由浅入深,层层递进,螺旋上升,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。
“数与运算”包括整数、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。数是对数量的抽象,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、掌握算法,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。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,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;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,理解算理,掌握算法。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,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,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;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,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,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。
“数量关系”主要是用符号(包括数)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。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,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,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。
第一学段(1〜2年级)
【内容要求】
1.数与运算
(1)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,理解数位的含义,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( 例1)。
(2)了解符号<,=,>的含义,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;通过数的大小比较,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( 例2)。
(3)在具体情境中,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,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( 例3)。
(4)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,会整数加减法。
(5)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,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。
(6)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,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,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、数感、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。
2.数量关系
(1)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,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,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,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。
(2)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( 例4和 例5)。
【学业要求】
1.数与运算
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,能认、读、写万以内的数;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;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( 例6),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。
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,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、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、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;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,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;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。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。
2.数量关系
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,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,解决简单的问题。
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,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,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,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、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。
【教学提示】
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开始,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,遵循本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,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,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。
数与运算的教学。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的联系,既要注重各自的特征,也要关注二者的联系。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,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。
数的认识教学应提供学生熟悉的情境,使学生感受具体情境中的数量,可以用对应的方法,借助小方块、圆片和小棒等表示相等的数量,然后过渡到用数字表达,使学生体会可以用一个数字符号表示同样的数量;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值。教学中应注意,10以内数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验 1~9 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,通过9再加1就是十,体会十的表达与 1~9 的不同是在新的位置上写1,这个位置叫十位,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,1个十用数字符号10表达。同理认识百以内数、万以内数。通过数量多少的比较,理解数的大小关系( 例7)。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,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和数感。
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,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,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,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;在具体情境中,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,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。在教学活动中,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。
数量关系的教学。通过创设简单的情境,提出合适的问题,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;利用画图、实物操作等方法,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,体会几何直观,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。
第二学段(3〜4年级)
【内容要求】
1.数与运算
(1)在具体情境中,认识万以上的数,了解十进制计数法;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,感捂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( 例8)。
(2)结合具体情境,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,感悟分数单位( 例9);会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。
(3)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,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。
(4)探索并理解运算律(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、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、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),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。
(5)会运用数描述生活情境中事物的特征( 例10),逐步形成数感、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。
2.数量关系
(1)在实际情境中,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;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能结合具体情境,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,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( 例11)。
(2)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,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,探索简单的规律( 例12)。
(3)在具体情境中,认识常见数量关系:总量=分量+分量( 例13)、总价=单价×数量、路程=速度×时间;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。
(4)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。
(5)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,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,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( 例14),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。
【学业要求】
1.数与运算
能结合具体实例解释万以上数的含义,能认、读、写万以上的数,会用万、亿为单位表示大数。能计算两位数乘除三位数。
能直观描述小数和分数,能比较简单的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;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。形成数感、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。
能描述减法与加法的关系、除法与乘法的关系;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(以两步为主,不超过三步),正确运用小括号和中括号。能说出运算律的含义,并能用字母表示;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,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,形成运算能力。
2.数量关系
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,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,能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,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。
能在真实情境中,发现常见数量关系,感悟利用常见数最关系解决问题;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,并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;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、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。
能在真实情境中,合理利用等量的等量相等进行推理,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( 例15)。
【教学提示】
数与运算的教学。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,认识小数和分数。通过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有机结合,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,了解运算的一致性。
数的认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情境,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整数的抽象过程,知道大数的意义和四位一级的表示方法,建立数感;通过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,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,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,感悟分数单位;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,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单位,进一步感悟十进制计数法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发展学生数感。
数的运算教学应利用整数的乘法运算,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;在进行除法计算的过程中,进一步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感悟如何将未知转为已知,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。通过小数加减运算、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,与整数运算进行比较,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运算的一致性,培养运算能力。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计算,引导学生用归纳的方法探索运算律、用字母表示运算律,感知运算律是确定算理和算法的重要依据,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。
数量关系的教学。在具体情境中,利用加法或乘法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,建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,知道模型中数量的意义。估算的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。
常见数量关系的教学要在了解四则运算含义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中的加法模型是表示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,乘法模型可大体分为与个数有关(总价=单价×数量)和与物理量有关(路程=速度×时间)的两种形式,感悟模型中量纲的意义。应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,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,启发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,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,提升问题解决能力。利用现实背景,引导学生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,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( 例15)。
估算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,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,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。
第三学段(5〜6年级)
【内容要求】
1.数与运算
(1)知道2,3,5的倍数的特征,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,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,了解奇数、偶数、质数(或素数)和合数。
(2)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,感悟计数单位;会进行小数、分数的转化,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。
(3)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( 例16)。
(4)能进行简单的小数、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,感悟运算的一致性,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。
2.数量关系
(1)根据具体情境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( 例17)。
(2)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( 例18)。
(3)在具体情境中,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、性质和规律的方法,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( 例19)。
(4)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,能解决简单的问题。
(5)通过具体情境,认识成正比的量(如 y/x=5)( 例20);能探索规律或变化趋势(如y=5x)( 例21)。
(6)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,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,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【学业要求】
1.数与运算
能找出2,3,5的倍数。在1~100的自然数中: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,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;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,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;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否是质数或合数。
能用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和小数,能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和两个小数的大小;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(不包括将循环小数转化成分数)。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小数和分数解决问题,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和数感。能进行简单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(不超过三步),并说明运算过程。能在较复杂的真实情境中,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,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。
2.数量关系
能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( 例17)。
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,并能描述估算的过程。
能在具体情境中,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、性质和规律,感语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。
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两个量的比,会计算比值,理解比值相同的量,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问题。
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成正比的量 y/x=k(k≠0),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的量的实例;能根据给出的成正比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,了解 y=kx(k≠0) 的形式,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计算另一个量的值。
能解决较复杂的真实问题,形成几何直观和初步的应用意识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【教学提示】
数与运算的教学。通过整数的运算,感悟整数的性质;通过整数、小数、分数的运算,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,感悟运算的一致性。
数的认识教学要引导学生根据数的意义,用列举、计算、归纳等方法,探索2,3,5的倍数的特征,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、奇数和偶数、质数和合数,形成推理意识。
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,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,感悟计数单位。在教学过程中,可以让学生体验与小数有关的数学文化( 例22),理解、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,进一步提升数感。
数的运算教学应注重对整数、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统筹,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算的一致性。例如,在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中,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目的是得到同样计数单位,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对分数表达的重要性,理解整数、分数、小数的加减运算都要在相同计数单位下进行,感悟加减运算的一致性。
数量关系的教学。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,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。
用字母表示的教学要设计合理的实际情境,引导学生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、性质和规律。例如:用字母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及其变形,“路程=速度×时间”表示为 s=v×t ,这个关系的变式表示为 v=s÷t,t=s÷v;还可以表达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,感受字母表达的一般性。运用数和字母表达数量关系,通过运算或推理解决问题( 例23),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、推理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。
估算教学要借助真实情境,引导学生在选择合适单位估算的基础上,感悟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的重要性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,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。
比和比例教学要合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情境,引导学生发现并用字母表达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。例如,通过同样照片的放大与缩小、食品中原料的成分比等,理解比例的意义,能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。
成正比的量教学要在具体情境中呈现两个成正比的量的变化规律,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这个规律表示为 y/x=k(k≠0)的形式,也可以表示为 y=kx(k≠0) 的形式,感悟这两个表达式的共性与差异;引导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的成正比的量的数据,建立几何直观,为初中学习函数积累经验。
喝咖啡记录:
日期 | 昵称 | 金额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
2024-04-09 21:42 | *颢 | ¥9.90 | 喝咖啡 |